首頁 > 研習活動 > 弟子規 > 德育故事 > 禮篇 > 王珪循禮

王珪循禮

【字號: |  | 

 

 

德育故事 王珪循禮 《禮》 檔案下載:王珪循禮

【德育故事 第六部 第十一集】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王珪 字叔玠 隋末唐初人

一生以儒家忠孝節義自勵 與魏徵等人同為觀貞名臣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魏王:誰再射不中目標 要請客吃飯

敬直:好

魏王:你又沒射中

敬直:魏王殿下息怒 我已經盡了力了

敬直:爹

王珪:臣 王珪參見魏王殿下

魏王:王大人免禮

王珪:謝魏王殿下

魏王:敬直 怎麼停下了 咱們繼續玩啊

王珪:敬直 現在是什麼時辰

敬直:未時

王珪:這個時候你應該在哪裡 做什麼

敬直:孩兒應該在學堂讀書

王珪:那你為何還在此射箭

敬直:這…

魏王:王大人 是我讓敬直陪我練習射箭的

王珪:殿下有所不知 小兒已經答應微臣 未時回家溫習功課 

   凡是答應的事情 不能食言 希望殿下允許敬直回家

魏王:王大人未免過於古板 回家溫習功課是學習 

   這射箭又何嘗不是學習

王珪:魏王殿下說得不錯 這射箭的確是訓練定力的一種方法 

   可是 訓練定力最終的目的 是修身養性 培養君子風範 

   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

魏王:小王認為 學習古聖先賢經典之前 首先必須要訓練定力

王珪:凡事要適可而止 殿下和小兒已經花費了一個上午的時間

   練習射箭 不知殿下想要練習到什麼時候

魏王:這…

王珪:敬直 是和殿下繼續射箭 還是隨為父回去讀書 你自己決定

敬直:孩兒隨父親回去讀書

王珪:殿下 微臣父子告辭

魏王:哼…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王珪:你答應為父未時回來讀書 為何食言

敬直:爹 孩兒也不想啊 殿下偏要拉著孩兒陪他射箭 

敬直:孩兒又有什麼辦法呀

王珪:你為何不向殿下說明原因

敬直:孩兒跟殿下說了 可是殿下說射箭也是一種學習

王珪:射有似乎君子 失諸正鵠 反求諸其身 

   射箭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一樣 

   射不中靶心 要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

   你想過沒有 你為何一直射不中靶心

敬直:是孩兒技術不高

王珪:射箭是鍛練定力的一種運動 能否射中靶心 

   關鍵不是看技術 而是看心性 看你是否專心致志 

   你在射箭的時候 心裡總是掛著回來讀書的事情 

   自然心浮氣躁 在這種情況之下練習射箭

   豈不是白白的浪費時間

敬直:父親教訓的是 孩兒知錯了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王珪:臣 王珪叩見陛下

唐太宗:愛卿平身

王珪:謝陛下

唐太宗:寡人今天召愛卿前來 有一事相詢

王珪:陛下請說

唐太宗:愛卿看寡人幾個皇子當中 誰比較聰明啊

王珪:若論聰明 當屬魏王

唐太宗:寡人也覺得泰兒比較聰明

王珪:只是…

唐太宗:只是什麼

王珪:恕臣直言

唐太宗:但說無妨

王珪:魏王雖然聰明 可是年少輕狂 不甚注重禮儀 

唐太宗:寡人也有同感 寡人想在滿朝文武當中給泰兒找個老師

    教導禮儀 愛卿以為誰能勝任呢

王珪:臣不敢妄加推論

唐太宗:愛卿只管說便是了

王珪:臣認為 若論孜孜奉國 多謀善略 滿朝當屬房玄齡大人

唐太宗:嗯

王珪:能文兼武 出將入相 當屬李靖大人  

   敷奏說明 條理清晰 溫彥博大人當屬第一 

   辦事幹練 案無滯留 無人能及戴冑大人 

   至於忠誠無私 犯顏直諫 首推魏徵大人 

   微臣認為 這些人都有資格做魏王的老師

唐太宗:愛卿對朝中諸位大臣的評論 句句中肯 只是漏掉一個人

王珪:不知臣漏掉了何人

唐太宗:就是愛卿你啊

王珪:我

唐太宗:愛卿為官多年 堪稱我朝之棟梁 不知愛卿對自己有何評論

王珪:這

唐太宗:愛卿照直說便是了

王珪:若要臣評論自己 臣也有八個字

唐太宗:哪八個字

王珪:激濁揚清 嫉惡好善

唐太宗:評得好 評得好 看來這泰兒的老師的人選 非愛卿莫屬了

王珪:老臣我

唐太宗:對 就是愛卿你

王珪:論品行 臣並不比其他大人強 陛下怎麼會選中微臣呢

唐太宗:知人已經不易 愛卿不但能知人 而且知己 

    古人說智者自知 愛卿稱得上是智者

王珪:陛下過獎了

唐太宗:愛卿毋須自謙 寡人將泰兒交託給愛卿管教 

    寡人放心 愛卿就不要推辭了

王珪:這 臣遵旨 不過 請陛下答應微臣一個請求

唐太宗:什麼請求

王珪:若魏王殿下不聽管教 請陛下協助微臣 一同教導殿下

唐太宗:愛卿請放心 身為父母的 協助老師一同教導孩子 

    是應該的

王珪:謝陛下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魏王:什麼 讓王珪大人做孩兒的老師

唐太宗:王珪大人是當代大儒 對儒家各學派都有研究 

    重新正定過五禮 他做你的老師 正好教導你禮儀

魏王:可是…

唐太宗:可是什麼

魏王:王珪大人比較古板 孩兒恐怕不適應

唐太宗:王大人不是古板 是嚴厲 嚴師方能出高徒 

    你不用再說了 明日就去學堂 聽王大人講課

魏王:是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魏王:小王拜見先生

王珪:陛下任命我做王爺的老師 是想讓我教導王爺禮儀

魏王:小王知道

王珪:學生見了老師 按理應行跪拜之禮 自稱學生

魏王:大人的意思是 讓本王跪你

王珪:按照禮法 理應如此

魏王:禮法 我乃堂堂皇子 封爵魏王 你只不過是朝中諫議大夫 

   若論禮法 你應該向本王行禮才對

王珪:若在平時 我的確應該向王爺施禮 可現在我是王爺的老師

   王爺來書堂求學 應行拜師之禮

魏王:如果本王執意不拜 又能如何

王珪:那我便不收你這個學生

魏王:本王求之不得

王珪:你

魏王:不是本王不肯向你求學 而是你不願收本王這個學生 

   既然如此 本王告辭

王珪:哎 人必自侮 而後人侮之 魏王如此無禮 遲早會招致侮辱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敬直:爹 出大事了

王珪:出了什麼大事

敬直:爹 孩兒在書堂聽人說 您拒絕收魏王殿下做學生

王珪:這是違抗皇上旨意

敬直:殺頭之罪啊

王珪:純屬謠言 不是為父拒絕收魏王殿下做學生 

   而是那魏王殿下 根本沒有求學的誠意

敬直:這怎麼說

王珪:學生見到老師 理應行跪拜之禮 而那魏王殿下 

   只是向為父拱了拱手 這成何體統

敬直:爹 他是皇子 您就不要那麼計較這些小細節了

王珪:這是什麼話 禮儀乃是一個國家的基礎 沒有禮儀 

   人民將會喪失恭敬之心 進而影響社會安定 

   天下也會因此而大亂 為父身為朝廷命官 

   怎麼可以縱容這種悖禮的行為

敬直:可他 畢竟是魏王 皇上的兒子呀

王珪:皇子更應該遵循禮儀 給天下百姓以楷模 

   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 皇子帶頭失禮 若天下臣民互相效尤

   將會後患無窮的

敬直:爹 有這麼嚴重嗎

王珪:不治已病 治未病 不治已亂 治未亂 

   要在禍患沒有發生之前制止 防患於未然 

   要是等到禍患發生再去處理 就為時已晚了 

   做人要內不欺己 外不欺人 

王珪:為父一生做人 仰不愧於天 俯不怍於人 

   皇上是有道明君 怎麼會憑魏王的幾句話 就降罪為父

家僕:老爺 皇上帶著魏王殿下 來到咱們府中 

   他說 說要向老爺您賠罪

王珪:陛下現在哪裡

家僕:去了老爺的書房

王珪:我這就去見駕

敬直:爹 您見陛下 說話要小心啊

王珪: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 為父教導魏王 是對魏王盡責 

   對天下萬民盡責 何必要患得患失 惶恐不安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魏王:父皇 何必和孩兒一同前來賠罪呢

唐太宗: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 對待老師 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 

    你失禮於老師 為父焉能不和你一同前來

王珪:微臣參見…

唐太宗:王愛卿 今天寡人是以普通人的身分   

    帶著孩兒向老師賠罪的 愛卿無須多禮

王珪:陛下這是何意呀

唐太宗:寡人不是說了嗎 今天是以普通人的身分 

    代孩兒向老師賠罪

王珪:陛下此舉 折煞微臣了

唐太宗:師者 所以傳道 授業 解惑也 

    老師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 

    學生尊敬老師 應該和尊敬父母一樣 

    今日小兒得罪了老師 請老師原諒 

    泰兒 還不快向老師賠罪

魏王:老師 我錯了

唐太宗:泰兒 見到老師應該行什麼禮

魏王:老師 學生知錯了 請老師責罰

王珪: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 快快請起

魏王:謝老師 

唐太宗:那就請老師 明日繼續教導泰兒禮儀如何

王珪:臣遵命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魏王:為什麼要向他下跪 為什麼要向他下跪

長皇后:泰兒 你在那裡嘟嚷什麼呢

魏王:孩兒參見母后

長皇后:剛才你在池邊說什麼哪

魏王:孩兒 孩兒沒說什麼

長皇后:有什麼事情 還要對為娘隱瞞呢

魏王:孩兒 孩兒 有件事情想不通

長皇后:什麼事情孩子想不通 不妨說給為娘聽聽

魏王:孩兒身為皇子 為何要向大臣行跪拜之禮呢

長皇后:你是說你的老師王珪大人嗎

魏王:是啊 雖說他是孩兒的老師 可孩兒的爵位比他大 

   按理 行鞠躬禮也就是了 為何非要行跪拜禮 孩兒想不通

長皇后:古人有言 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 老師能開啟我們的智慧 

    引領我們的人生 所以沒有老師的教誨 你如何能夠學到

    古聖先賢的智慧風範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呢 別說是你 

    就是你父皇和為娘我 都要感謝老師對你的教誨

魏王:孩兒不是不尊敬老師 只是覺得 孩兒身為皇子 

   向一個大臣行跪拜禮 有損我們皇室的威儀

長皇后:尊師重道 怎麼會有損我們皇室的威儀呢 

    學生向老師行跪拜禮 自古便是如此 

    就像兒子見到父母 大臣見到國君 要行跪拜禮一樣 

    孩兒 你是皇室中人 更應該給天下臣民做個榜樣嘛

魏王:這…

長皇后:若是孩兒你破壞了拜師之禮 天下臣民互相效法 

    將會老師不成老師 學生不成學生 進而惡化下去 

長皇后:將會父子不禮 君臣不禮 天下豈不是要大亂了

魏王:孩兒知錯了 孩兒今後一定謹遵師生之禮

長皇后:過能改 歸於無 有了過錯 只要你勇於面對 

    徹底改正過來 便是好孩子

魏王:孩兒謹遵母后教誨

長皇后:好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在長孫皇后的勸導下 皇子李泰認識到了自身的錯誤

從此以後 對王珪禮敬有加 由於王珪以禮自持 以道自尊

受到唐太宗的敬重 將女兒南平公主 嫁與王珪之子王敬直

一時間 王珪聲名大振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媒婆:夫妻一拜天地 夫妻二拜高堂 啊…

敬直:公主 跪下啊

公主:我是公主 按照皇制 公主下嫁臣民 不需拜見翁婆 

王珪:按照禮法 媳婦過門 必須拜見翁婆

公主:可我是公主

王珪:上至陛下 下至庶民 都應遵循禮法行事 公主也不例外

公主:古人有云 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王大人沒聽說過嗎

王珪:何謂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怕是公主誤解了其中的含意吧

公主:那我倒要請教王大人

王珪:所謂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是說人人在禮法面前都應平等

   下至庶人 上至大夫 從不例外

公主:我不管 反正我是公主 我說不行禮 就不行禮

王珪:人無禮則不生 事無禮則不成 國家無禮則不寧 

   妳不行禮 我王珪就不許妳進我王家之門

公主:我是奉父皇的旨意成親 你敢違抗父皇的旨意嗎

王珪:公主不遵禮儀 就算是違抗陛下的旨意 

   我也不讓妳進我王家之門

公主:你想怎麼樣

王珪:敬直 退婚

公主:什麼

敬直:爹 她可是公主啊

王珪:為父剛才說的話 你沒有聽到嗎

敬直:孩兒聽到了 可是…

王珪:聽到了還不去做

敬直:父親三思啊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唐太宗:大膽王珪 竟敢對寡人的女兒退婚 是可忍 孰不可忍

公主:父皇 您一定要為女兒做主啊

唐太宗:嗯

公主:父皇 女兒並沒有做有損婦德的事 

   只是沒向王大人行媳婦之禮 可這是皇制所允許的呀

唐太宗:嗯 孩兒說得有禮 這王珪太可惡了 朕一定降罪於他   

長皇后:陛下息怒 女兒說的沒錯 可王大人所堅持的也沒有過錯呀

唐太宗:皇后此言何意呀

長皇后:陛下請想 女兒所遵循的是我們皇家的制度 

    王大人所堅持的卻是歷代祖先的禮法

唐太宗:這…

長皇后:若是我們皇家的制度 與歷代祖先的禮法相衝突 

    陛下認為 應該如何取捨呢

唐太宗:當然應該以歷代祖先的禮法為準哪

長皇后:如此說來 王大人並沒有犯錯

唐太宗:可南平畢竟是公主 那王珪再有理 

    也應該給公主留幾分情面吧

長皇后:皇上將公主許配給王珪之子 不正是看中王大人剛正不阿

    以禮自持 以道自尊嗎 王大人敢對公主和庶民一視同仁

    說明陛下您是一代名君 這是朝廷之福 天下萬民之福呀

唐太宗:皇后說得有理 若不是妳的勸諫 朕險些錯判了忠臣 

唐太宗:女兒 妳明白了嗎

公主:女兒明白了 可女兒已經得罪了王大人 女兒怕…

唐太宗:王大人寬宏大量 只要女兒你肯認錯 

    王大人一定會原諒妳的

長皇后:為了表示誠意 女兒你不妨效法一下古人

公主:古人…

長皇后:對 當年廉頗向蘭相如負荊請罪 

    女兒妳向王大人請罪的時候 不如也背負一根荊條

唐太宗:皇后之言 正合朕意 女兒 妳願意嗎

公主:女兒遵命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南平公主背負荊條 向王珪負荊請罪 並對王珪行下拜之禮

王珪欣然接受 自此以後唐代公主下嫁臣民 皆須對翁婆行下拜之禮

王珪的事蹟 在當時傳為佳話 貞觀十三年 王珪病逝長安

唐太宗素服弔唁 又命魏王率百官前往送葬

贈吏部尚書 諡曰 懿 王珪循禮的事蹟 千古流傳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故事完結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