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教育專區 > 書畫藝術 > 孔子聖蹟圖 > 孔子傳略
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傳略
孔子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魯國(今山東曲阜)人。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,亦即公元前五五一年之九月二十八日,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(公元前四七九年)。曾任魯國中都邑宰,擢大司寇,後來,攝行相事,治魯三月,政績斐然,誅少正卯,魯國大治。其後週遊列國十四年,不見用,時年六十九,返魯,刪詩書、訂禮樂、贊周易、作春秋,中華文化因以大成。享年七十三,弟子三千人,身通六藝(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)者七十二人。孔子為我國兩千多年來最偉大的教育家、政治家與思想家。他的學術思想,以「仁」為中心,至其具體實踐方法,則為盡己之心與推己及人,亦即「忠」「恕」二字。他在政治上最大的抱負,是主張推行仁政,但一生最大成就卻是教育。在孔子以前,教育乃貴族的特權,他首先提倡「有教無類」的平民教育,不分貴賤貧富,一律施教,為後世學術平民化的開端。他又以個人在野之力量,造就那麼多的人才,而且把技藝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。孔子偉大的學術思想,其後復經門人繼志述事,光大發揚,世稱儒家。自漢武以降,歷代無不以儒家學說思想為經世濟民之大道,並尊孔子為「大成至聖先師」或「萬世師表」。